用功多者收功遠─── 司馬光的經驗 ●養 光
生而知之者的人極少,多數人不靠學習不能知之。學有效的意思,透過一遍遍的效法練習,將原本無知不覺的知識學起來。可惜現代的教育,圖快圖多,跟著課程規畫走,很難有機會停頓一下,在舊有學過的東西上駐足溫故。結果是隨學隨忘,到了學期結束,「學而熟知」的成果寥寥無幾。
從前人到了夜晚,非不得已不點燭,不燃膏火。晚餐後,一家大小端一把椅子,在庭前戶外圍座,享受清涼的晚風,在清淡的月光下,全家聊起一天的辛苦。孩子們白天在學堂讀書,這時也要應大人的要求,把白天讀過的書默背出來。孩子讀的書,若沒有背得相當熟,在這無書無燈的夜裡,如何能琅琅上口?所以古人學習重視「讀書」,而不只是瀏覽「看書」而已。
宋代朱熹以筆記小說撰錄的《三朝名臣言行錄》,收錄了宋朝初年到宋英宗時代共六十五位名臣的言行錄,其中有一則「書不可不成誦」的故事: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及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當他和兄弟們一起學習,其他兄弟會背誦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馬光卻獨自一人在室內,放下帳子,學董仲舒和孔子,刻苦專心的讀書,一直到熟練背誦為止。司馬光深信── 工夫用得多,收效自會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一輩子也忘不了。他曾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默誦讀過的文章,思惟它的意思,這樣收穫就多了!」
有些老師教一段生書,不願意計算讀的遍數,只要求學生能背起來就好。學生一時強記,不過是苟且塞責而已,等過了幾天,便茫然不知,這樣的讀書,有何益處?負責任的老師會訂一個遍數,學生讀的遍數不到,縱使已經成誦,也要他讀滿遍數。讀百遍,自然強過五十遍;讀二百遍時,自是強過一百遍。《荀子.勸學篇》說:「誦數以貫之」,學習某一樣學問,必得將相關科目誦熟,如此可以貫通整體,瞭然無礙。
搭乘長途班車,路上不知如何打發,或者夜晚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這時候做什麼最好?如果心中牢藏幾卷經典,熟記幾篇好文章,或是腹中有詩數首,這時正好默誦經典,尋思文章,回味詩篇,多少舟車勞頓不知不覺就渡過去了,睡不著時也可藉此消磨漫漫長夜。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漢代劉向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依循司馬光「書不可不成誦」的讀書法,善用空檔閒暇「詠其文,思其義」,愚癡大病必有痊愈的一天。(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22book/10.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