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世說新語補充


※世說新語故事補充
1.王藍田與王羲之
  王右軍素輕藍田,藍田晚節論譽轉重,右軍尤不平。藍田於會稽丁艱,停山陰治喪。右軍代為郡,屢言出弔,連日不果。後詣門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於是彼此嫌隙大構。後藍田臨揚州,右軍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參軍詣朝廷,求分會稽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為時賢所笑。藍田密令從事數其郡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為其宜。右軍遂稱疾去郡,以憤慨致終。            (〈仇隙〉)
【注釋】丁艱:遭父母之喪。此指王藍田的母親過世。詣:音ㄧˋ,拜訪、進見上級。
【語譯】王右軍(王羲之)一向輕視王藍田,而藍田晚年,人們對他的評譽更高,右軍對此尤其憤慨不滿。藍田在會稽時遭逢母喪,留在山陰料理喪事。右軍代他做會稽內史,屢次說要去弔唁,卻一連好幾天都沒有行動。後來他到門口親自通名求見,聽到主人已經在哭號了,居然不上前拜祭而離去,藉此侮辱王藍田。於是彼此之間的嫌隙更深了。後來藍田到揚州當刺史,右軍仍在他統轄下的會稽郡,剛得到消息,右軍就派一個參軍到朝廷裡,請求分置會稽郡成為越州(並讓自己擔任越州刺史),使者接受命令卻無法達成他的期望,結果大受當時賢士的恥笑。王藍田又祕密命令州從事去數說會稽郡中種種不合法度的事情,因為早先已有嫌隙,便叫右軍好自為之。右軍就託病離開會稽郡,後來因為內心憤恨不平而死。
2.鍾家兄弟巧應答
  鍾毓(ㄩˋ)、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ㄩˋ)其父鍾繇(ㄧㄡˊ)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言語
【注釋】令譽:美好的聲譽。敕:音ㄔˋ,命令。戰戰惶惶:戒慎畏懼的樣子。戰戰慄慄:戒懼謹慎的樣子。慄,音ㄌㄧˋ
【語譯】鍾毓和鍾會兩兄弟,年少時就有美好的聲譽。十三歲的時候,魏文帝聽到了他們的名聲,便告訴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叫你的兩個兒子來見我。」於是令他們朝見文帝。朝見時,鍾毓臉上冒有汗水,魏文帝就問:「你臉上為什麼冒汗呢?」鍾毓回答:「由於恐懼慌張,所以汗水像水一樣流出。」魏文帝又問鍾會:「你為什麼不冒汗呢?」鍾會回答:「由於恐懼顫抖,所以汗水一點都流不出來。」

※出自世說的成語
1.東床快婿:比喻好女婿。(〈雅量〉)
2.標新立異:創立新奇的名目或主張,以表示與眾不同。(〈文學〉)
3.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假譎〉)
4.小時了了:人在幼年時聰明敏捷,表現優良,長大之後未必能有所成就。(〈言語〉)
5.拾人牙慧: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牙慧,言談間流露出的智慧。(〈文學〉)
6.自慚形穢:比喻自愧不如。(〈容止〉)
7.代人捉刀: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寫文章而言。(〈容止〉)
8.割席分坐:比喻和朋友絕交。(〈德行〉)
9.身無長(ㄓㄤˋ)物:比喻節儉或貧困。長物,多餘的物品。(〈德行〉)
10.應接不暇:形容美景繁多,令人目不暇給(ㄐㄧˇ)。後亦用以比喻人事物繁多紛至,令人窮於應付。(〈言語〉)
11.登峰造極:比喻達到極點或造詣高深精絕。(〈文學〉)
12.管中窺豹:比喻所見狹小,未得全貌。(〈方正〉)
13.口若懸河:比喻說話滔滔不絕,能言舌辯。(〈賞譽〉)
14.一往情深:指人情感深厚、真摯,一旦投入,始終不改。(〈任誕〉)
15.咄咄逼人:盛氣凌人,使人驚懼。咄咄,本為驚懼之聲,後用來表示氣勢很盛。(〈排調〉)
16.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甘蔗愈近根部甜度愈高,故愈吃愈甜。(〈排調〉)
17.東山再起:指官員退職後,再度出仕。今亦用此語表示失敗後捲土重來。(〈排調〉)
18.覆巢之下無完卵:鳥巢翻覆,卵必隨之跌破。比喻整體一旦傾覆,個體也無法倖存。(〈言語〉)(資料來源康軒)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菩提樹下說故事:守口攝意身莫犯●思慧


菩提樹下說故事:守口攝意身莫犯●思慧(《 482期 1072-3月)
○陀在舍衛國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槃特,剛剛出家,但是性格魯鈍不聰明。○陀讓五百羅漢天天教導他,過了三年還學不會一個偈子。國內四眾弟子都知道他愚笨不聰明。
○陀憐憫他,把他叫來,教給他一首偈子:「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守護口業和意業,身也不要造作惡業,這樣修行的人就可以度脫世間了。槃特很感念○陀的恩德,心生歡喜,就開啟了智慧,能夠誦念這首偈子。
○陀又對他說:「你年紀大了才記得一個偈子,其實這首偈大家都知道,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我現在要為你來解說其中的道理。」
「專一心志,觀察身口意的十種善惡業。細觀它如何生起,體察它如何消滅。在三界五道裡輪迴不斷,正是因為這個啊!造作十善業就升天,造作十惡業就墮落地獄。這樣觀察修行,就能夠得道。」
○陀再為槃特分別解說無量的妙法。槃特豁然開朗,心開意解,證得了阿羅漢。
之後,波斯匿王請○陀及僧眾在正殿聚會。國王問○說:「我聽說槃特尊者本性愚鈍,才知道一個偈子,怎麼就能夠得道呢?」
○回答波斯匿王說:「學道不在於多,實行才是最重要的。賢者槃特,徹知一個偈子其中的精神義理,能夠守住身口意三業,如同天金一樣清淨。一般人雖然學了很多,卻不實際去修行,徒然喪失知見,有什麼幫助呢!」
於是世尊說了一個偈子:
雖誦千章,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雖然誦讀了許多章節,若不正確理解章句意義,還不如真正深刻明白一句重要的話語,一聽便可消滅煩惱。雖然讀誦了一千句,不了解句義又有什麼幫助?不如徹底了解一個義理,聞已能行則可得度。雖然誦讀了許多經典,不了解經義有何益處?了解一法一句,如法修行便可以得道。
聽聞了這個偈子之後,有二百位比丘就證得了羅漢道。國王、大臣以及夫人、太子,無不歡喜受益。(出自《經律異相》)

妄語生災

妄語生災(明倫月刊206期)
世尊在祇園市化的時候,尊者舍利弗,晝夜六時,用天眼觀照,凡機緣成熟,可以得度,即往度之。
當時有商人,來往各國買賈,大家結伴同行,共有五百人之多。其中有一人,帶著一隻狗,令狗中夜負責守衛。在半途上,眾商人都睡看了,狗便偷取食物。眾人覺醒了,你一棍我一棍,都來打狗,由於瞋恨心盛的緣故,打得這狗折了腿,又把它丟棄在荒郊曠野。
時舍利弗,以天眼觀照,知道此狗,足傷倒地,苦痛萬分,饑困將死。尊者飛去,以食物布施,狗兒因此得苟延餘命。
於是尊者舍利弗,便為這狗,說微妙法,狗聞法已,即便命終,投生於舍衛城中,婆羅門家。一天,舍利弗獨行乞食,有位婆羅門見了,便問:「尊者獨行,沒有沙彌跟從嗎?」
「我沒有沙彌,聽說您有孩子,是否肯捨給我?」
「我有一子,名喚均提,但他還是小小孩,不堪任命差遣,等他長大,便捨於你。」婆羅門說。
舍利弗答應了。等到孩子七歲時,便來求取。婆羅門即刻令均提出家為沙彌。舍利○帶著均提,來到祇園,為他說法,均提心開意解,馬上證得了羅漢道。
均提沙彌,得道之後,以自己的智慧力,觀照過去生,了知自己前世,是一隻餓狗,曾經蒙和尚的恩典,如今得了人身,且獲道果,又是受了師恩,得脫諸苦,今當盡此身命,供給所需,永作沙彌。
均提比丘,以何因緣,有此遭遇?原來他在此之前的五百生中,都受失言的業報,投生作狗。
在迦葉○時,他是位年少的比丘,和眾比丘,住在一塊兒,他自以為音聲清雅,善能讚唄,每唱讚唄,以自娛樂。有一位比丘高年耆老,發音滯鈍,唱不好讚唄。此年少此七;因此妄生輕蔑心,訶罵說:「你這長老,聲如狗吠!」
這老比丘已證得羅漢果,他問少年說:「你可認識我?」
少年說:「我早就認識你,你是迦葉○前的上座比丘!」
老比丘說:「我雖不能讚唄,但我已經了脫生死苦事,已斷後有。」
少年聽了,深生惶恐,而自慚愧懺悔。但是罪業已成,因此五百生中,受此妄語業報。又由於曾已出家,植善因故,今日始能得度。修行以淨化心靈為首要,而人我見存乃行者大障礙,有了這個作崇,便我高他低,人善我愚,鑽弄計較,不如我的,便譏笑他,高於我的,更要嫉妒他,是工夫了不得力,雖身棲於樹下修道,卻走心游意於五欲六塵,口談空理,行在有中,其奈「道」何!

浮言亂人心 ●淨 照


浮言亂人心             ●淨 照(明倫月刊451期)
現今社會充斥能言善辯,言詞激烈,甚至骯髒辱罵的現象,已經氾濫成災了。有些外行不明究理,卻人云亦云,自打誑語,卻渾然不覺,浮言害世,莫此為甚。清朝周安士在《陰騭文廣義》,探討一言既出的前因後果,值得借鏡。
有人問僧人:「人身體為什麼是直著走路,走獸為什麼是橫著走呢?」
僧人說:「人的前世心地正直,故今世的身體是直立;走獸的前世,心地強橫凶暴,所以今世的身體就成為橫向的了。」
心地正直或凶橫,頃刻之間變化不同,他後世的形體因此變為人或變成走獸,這難道不是顛倒且隨心而變嗎?人有慚愧羞恥心,所以有衣服穿;走獸因為沒有慚愧羞恥心,所以沒有衣服穿。人因為有福報,隨著寒暑四時變遷而交替換穿冬裘夏葛;走獸因為沒有福報,寒冬炎夏也只有一身羽毛。
人在過去世,常說善語、慈和語、利益語、誠實語、尊重信奉三寶語,所以今世隨著他的心中所想表達的,口中能清晰地說出來。過去世,常說惡毒的話、虛妄不實的話、揭發別人隱私的話、對立糾紛的話、骯髒不堪入耳的話、誹謗○法的話、不信因果的話,今世作了畜生,雖有嘴巴卻無法說話,即使饑渴快死了,也討不得食物,被利刃刺心,卻沒有辯解的餘地。」
正者,無邪;直者,無曲。心正則言行正,心地不正則言行傷己傷人。形隨心變,相由心生。修行是修心,修行人的心在道上,自然會檢點自己的言行,處處防非止惡,嚴守戒律,使身口意三業清淨。不但自己將來能生到善道,也是現今社會太平祥和的正本清源之道。
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又說:「仁者其言也訒」,待人親厚的仁者,說話遲重而不隨便。有德的正人君子,必定是一個能時常自我反省的智者,不會輕率發言,一言既出必定「言必有中」恰到好處,有益社會世道。


孩子,外面世界不會輕易原諒你!


孩子,外面世界不會輕易原諒你!20180331 20:14 中時電子報  張國欽
孫安佐一句玩笑話惹禍上身,針對此事,一位大學老師舉4個小故事:「孩子,外面世界不會輕易原諒你!」。
藝人夫妻檔狄鶯、孫鵬的獨子孫安佐,因向同學稱欲攻擊在美就讀的高中,遭報警被捕,目前人待在當地監獄等待判決,其父母人已飛抵美國救子。事件發生後,許多負面聲音四面八方湧至,是狄鶯與孫鵬寵子?是孫安佐思想行為偏激或是無心一句玩笑話惹禍?時間會給答案,然而,此事件對時下父母與年輕學子,不啻是個啟示。一位在大學任教的老師,在網路《晴天娃娃的天空》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文章:「孩子,外面世界不會輕易原諒你!」,講述4段小故事告訴所有家長與孩子:「親愛的孩子,老師是不能把你怎樣,但外面的世界可以把你怎樣」。
(一)、我有一個學生,喜歡鑽研數理,卻走路慢慢吞吞總愛遲到,同學給他起了個雅號叫「愛遲到」。後來他被父母送到英國念高中。有一次回國,他給我們講了個經歷,卻對自己感觸很深。原來他假期去一家華人開的中餐廳打工,結果第一天上班就遲到了五分鐘,於是直接被解僱了。他沒有想到,第一次因為遲到所受到的嚴厲懲罰,竟是丟了飯碗。而最令他醍醐灌頂的是,那個華人老闆的最後忠告:「小夥子,如果我不解僱你,你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殘酷!」
結語:在台灣式教育的嬌寵之下,連讓學生罰站也如走鋼絲,遲到自然可以逍遙法外。但多年以後,因一種積習所引發的重創,這該是多麼深刻的領悟啊!
(二)、前幾日有個新聞,一名台灣留學生為了和女友約會,未經同意,私自闖入女友的寄宿家庭,被警察以「私闖民宅」罪名逮捕了。這個熱戀中的大孩子怎麼都沒有想到,一次浪漫的約會竟會約來荷槍實彈的警察。
結語:校園裡的溫和與包容,讓我們已經習慣了肆無忌憚地侵犯別人的領地,可以把同桌的課本藏起來,可以在別人的背後畫烏龜。但外面世界的秩序和文化卻各不相同,所以,這次你不是被警告,是你被捕了!
(三)、記得很多年前當班主任時處理過一起校園單車失竊案,案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主角就是班上的一個「媽寶」孩子。單車物歸原主後我將他和他的家長叫來,準備和犯錯的孩子和家長好好聊聊,他的父親卻說:「我們家不差錢,孩子就是一時貪玩而已,說多了會傷害他的自尊。」也許,這位天真的爸爸認為,有錢即不算竊,貪玩就不犯法。
結語:這孩子前年發財了,開名車、出手闊綽,原因是幫朋友運毒兼販毒,後來被印尼政府抓到判死刑,還沒執行就在牢裡被凌虐而死,他的父母到他死後還是認為他的孩子很乖只是愛玩而已。
()、台灣小孩常常隨手一杯泡沫茶飲,喝完了就隨手一丟,丟山邊、丟海邊、在社區,想到就丟,就是不丟在垃圾桶,不信請到各大景點看看周邊的垃圾和菸蒂,開車族及吸菸族也一樣,垃圾想到就往外一丟,反正罰很輕,又沒人舉報,也不管清潔人員的辛勞,殊不知每年掃馬路的清潔人員被撞死的很多位,慘死的比率又是世界第一,反正跟詐騙案件一樣,沒什麼罪,也沒自己的事。
結語:友人的朋友拿國際駕照去加拿大國外自助旅行,習慣沒變,垃圾隨手搖下車窗就向外一丟,後方車輛為了閃避,22重傷,上了法院,跟法官說人又不是我害的,不過是隨手丟個垃圾罷了,有那麼嚴重嗎?最後遭被害家屬請人「私刑處理」,目前已經不在人世。
其實,我只是想叮囑一句:孩子,長大之後沒有兒戲,校園之外沒有溫室!請記住,外面的世界絕不會輕易原諒你!是的,親愛的孩子,老師是不能把你怎樣,但外面的世界可以。家長:「你可以原諒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會輕易原諒,孩子的成長裡沒有兒戲。」

愛的叮嚀106-2-5和6

親愛的孩子:
近來,有些同學言語上越來越沒有分寸、近似於口無遮攔,想到什麼就講什麼,這樣的習慣非常不好,說著說著,不單只是折損福報,也有可能會帶來災害,甚至也有可能為自己惹禍上身、帶來牢獄之災,因此請努力做到謹言慎語、三思而後言(最近這一週正好有實例示現,可以讓我們引以為借鏡,在美國讀書的明星二代,未經深思的話語脫口而出,口無遮攔的結果是因涉嫌恐攻被捕。)所以,平常講話時,請不要再認為只是講講、只是開玩笑、無傷大雅。以下幾篇文章與妳()們分享,仔細看看,有些只是一點點小錯誤(半句謊言、一句話)或折損一生的福德、或一生淪落畜牲道又或則五百世投身為犬,這……怎能不小心留意呢?衷心期望大家都可以修養口德進而消災免難。
另外,適逢段考結束與清明連假,請利用時間多多閱讀、多多運動、與家人外出踏青(請勿與同學相約外出)、多做家事……等,從事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閒活動,請不要沉溺手機或3C產品中、更不要過度放鬆、保持規律的作息。還有,提醒各位假日返家,一定要先完成作業、日誌、週記等,再進行其他的活動,千萬不要下週返校又遲交或缺交。
孝親尊師、福慧增長
愛你(妳)的導師

虛 言 折 福 ●煩 生


                 ●煩 (《 329期)
先賢云:「半句虛言,折盡平生之福。」釋氏云說謊為第一罪過。嘗見虛偽之人,從幼稚時,即喜謊言。及其長也,隨念所起,造為虛假之論。空中樓閣,雖無意害人,而適逢其害者多矣,安得非罪過之大乎。尤可惡者,其炫耀己之才能學行也,則增一為十。矜誇粉飾,以為人可欺也。不知人皆厭聽也,徒增己之醜耳。 (唐翼修  人生必讀書)
先賢曾說過,半句的謊言,即能折損一生的福德。○家也以說妄語為第一大的罪過。曾經見過言行不實的人,打從幼年就好說妄語,長大成人之後,隨口所說,都是虛假不實的話。妄語猶如空中樓閣,存心未必有害人之意,但是聽信他妄語的人所受到的傷害,不可謂不淺,妄語的罪過怎能不大呢!最令人痛惡的,就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才華,只有一分的才幹,卻渲染成十分,言詞誇大,矯飾門面,還不知道大家早已聽厭了他的謊言,只是憑添自己的醜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