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閱讀與寫作:親愛的孔子老師

歷時一年多,與同學們一起共讀好看又有趣的書籍,親愛的孔子老師,孩子成長與進步的不少,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期望你們繼續享受閱讀之美、讓書香縈繞未來的人生旅程。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讀書變得民富國強!德國閱讀的力量 一種習慣改變一個民族


讀書變得民富國強!德國閱讀的力量 一種習慣改變一個民族  文/德e
德國是個極度無聊的國家,你看不到晚上10點還有人在餐廳裡吃香喝辣,你也很難每天見到人們興高采烈的滿大街狂歡,年輕人也並不經常歡聚在一起玩樂,整個德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安靜的氛圍,在這裡人們無聊的只能看書了。所以這個無聊的國家出了很多的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詩人。也因為讀書才變得民富國強,這一切都與德式閱讀息息相關。
德式閱讀
到底什麼是德式閱讀,可以總結概括為、讀書習慣、讀書氛圍、讀書設施。或是您也可以理解成一種德國特有的讀書文化。當讀書成為一種全民文化的時候,民富國強就不在遙不可及。
先來看一些數據調查,告訴你德國人讀書狀況:有91%的德國人在過去一年中至少讀過一本書。其中,23%的人年閱讀量在918本之間;25%的人年閱讀量超過18本,大致相當於每三週讀完一本書。書也成為了朋友之間最受歡迎的禮品。
70%的德國人喜愛讀書,一半以上的人定期買書,三分之一的人幾乎每天讀書。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齡段的人群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讀書熱情最高。對於德國年輕人來講,讀書就和他們的啤酒一樣讓人喜愛。
14歲以上的德國人中,69%每周至少看書一次;36%以上的人認為自己「經常」看書;22%的人看「很多」書;16%的人則有每日閱讀的習慣,屬閱讀頻繁者。
8000多萬的德國人擁有全球第二大圖書市場,年市場銷售總額達96億歐元。德國年出版新書9萬餘種,平均每萬人11.5種。德國還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平均每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
德國的讀書文化
讀書習慣:在德國隨處可以看到正在閱讀的人,車站、咖啡館和草坪,這不僅局限於校園,而是任何場所,似乎每個人的背包裡都有一兩本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拿出來讀讀。
如果你在德國生活,你一定知道這裡的圖書是多麼昂貴,就拿2012年的一本暢銷小說《Er ist wieder da》為列,約在19.9歐(約760元台幣)。也正因為德國人喜歡閱讀,德國亞馬遜圖書和閱讀器kindle,一直銷量不錯。但德國人更喜歡紙質圖書,有兩點原因:一是喜歡紙質圖書拿在手上的感覺,更為傳統和真實;二是電子圖書價格並不比紙質圖書價格便宜很多。
他們還認為真正的閱讀源自於書,而非即時消息,他們更願意閱讀有價值的,即便是長篇大論的文章,而不是閱讀那些無用的、八卦的、沒有任何營養的花邊消息。
德國人更喜歡閱讀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學作品,以2013年最受好評的6本書為例:《波比和流浪漢:一隻改變我生命的貓》; 《戰爭小孩打破沉默》;《漫漫自由路》;《病癒密碼:六分鐘病癒方法》;《百歲老人蹺家去》;《狐狸谷》。
讀書氛圍:讀書應該是除了足球之外的,幾乎全民都喜歡的一件事,無論男女老少,達到了平民閱讀,他們認為讀書可以鍛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他們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想法,促使他們不斷的閱讀。此外,德國人認為,閱讀關乎國家未來,經常性大量的閱讀,能夠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讀書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除了家長和學校的督促,政府也把閱讀視為一項兒童啟蒙的社會工程。5年級的學生可以獲得一張贈券,免費在圖書館領取一本書。
德國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培養他們對書籍的興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個玩具就是圖書。父母還會在每天睡前為他們讀書或和他們一起閱讀。德國的小學生每天上課時間並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點左右就放學了,而圖書館會在課餘時間為他們舉辦各種朗讀活動。中學時代老師會佈置主題性作業,需要學生大量閱讀相關書籍以便完成作業。幾乎每一個德國家庭,都有書架,或設在書房,或擺放於客廳,似乎成為了家裡的一件裝飾,但很多德國人的書架上的書,他們幾乎全部都閱讀過。德國每個家庭平均藏書近300冊,人均藏書一百多冊。他們認為,「一個家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戶」。
讀書設施:德國有將近7700家的書店,書店工作人員則約為31000名,到處都可以見到書店,無論是市中心的大型圖書商店,還是車站的小型圖書店或報刊亭,如果你留意觀察,會在很多社區附近找到一個像電話亭一樣的小亭子,裡面放滿了二手圖書,這就是公益免費借書亭,你可以免費在這裡借到自己想要閱讀的圖書,或是可以把家裡看過的圖書放進來供他人閱讀,全憑自覺。
通常書店內部的環境都十分安靜、幽雅,很多大型書店內,或小型書店門口都有可以喝咖啡閱讀的地方,或是提供免費閱讀區,即便你沒錢購買,但只要你願意閱讀,你完全可以坐在這裡看上一整天,是不會有人因為你只看不買驅趕你的。大型書店也經常會舉辦一些讀書會或朗誦會,來提倡人們閱讀,並喜歡上閱讀。這裡不會因為利潤原因只出售大量的暢銷書,也是會照顧到各個閱讀人群的需要。
如果你對讀書感興趣,同時喜歡找一些已經不再發行的圖書,可以到當地的跳蚤市場或是一些並沒有任何名氣的二手書店找到一些不再發行或特別意義的圖書。除了民眾的讀書設施外,每年德國法蘭克福和萊比錫都會舉辦書展,作為一種圖書文化和商業的交流平台,每年都會吸引來自全世界各大圖書出版商到這裡參展。
讀書背後的故事
德國可以算是民富國強,背後一定是一種文化力量在推動著,那就是閱讀的力量;華人發明了造書的紙,但喜歡閱讀的人越來越少。我們在不斷感嘆德國製造的同時,感嘆德國強勢維持歐元區的同時,卻沒有注意到,德國的大學和圖書館一定是當地最經典的建築並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段,也沒有注意到德國是世界人均比例最大的普通閱讀者群,更沒有註意到德國人對知識的尊重和閱讀的態度。
今天整個社會都表現的浮躁不安,在捷運上,大家忙著刷臉書,看八卦,瀏覽論壇,因為無法理性的篩選,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聞和消息,閱讀了太多的不良和過激的圖片,自然的在一個浮躁不安的環境,心靈和精神世界又多了一份敏感和惶恐。
就是因為信息爆炸,我們養成了一種叫做「淺閱讀」的快餐式閱讀方式和習慣,大家的閱讀量可能是在增加,但閱讀質量卻不一定能得到保證,我們又有多少人會在這個時代,真正的願意花時間和精力放在一本能夠淨化心靈,提升精神生活的書上呢?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坐車的時候放下手機,拿上一本書讀一讀;我們是不是也可以不再被浮躁纏身,清心寡欲的讀一本書;我們是不是也可以不再以所謂的「淺閱讀」為榮,而花時間去讀一本真正的好書。(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9894
閱讀開智慧 洪蘭分享閱讀的力量【節錄】  人間社記者陳瑞珍2017-06-20
洪蘭現任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是知名台灣腦科學家。1969年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即赴美國留學,1980年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致力腦科學研究,以及相關知識在教育的應用及推廣。近年來,有感於閱讀是教育的根本,遂致力於閱讀習慣的研究和推廣,踏遍台灣及離島近千所的中小學,都有她推廣閱讀的足跡。
洪蘭表示,擁有閱讀能力,是活在現今知識社會必備的共同貨幣,閱讀不但可以活化頭腦、重整邏輯,又可幫助腦筋思考,透過閱讀,可以改變大腦中胼胝體的厚度,並活化大面積的左腦,讓勤於閱讀的人快速汲取訊息、知識。同時閱讀可以幫助神經傳導的聯結,大量的閱讀,神經聯結相對變多,越容易舉一反三,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
在研究中發現,閱讀結合遊戲應用於教育上,可以使神經分化的更快速、緊密,有助於學習及克服困難。洪蘭指出,大腦的神經其實是不斷的在改變,只要不斷刺激,就會越來越進步,相對的,大腦沒有持續刺激就會漸漸退化,甚至被其他功能所取代,因此主動學習,努力保持閱讀的好習慣,就能保有清晰、靈活有條理的腦力。
洪蘭表示,透過大量閱讀,增加閱讀能力,除了幫助自己容易解讀事物,還可增加想像力與創造力,形成腦神經非常強韌的聯結力,讓我們觸類旁通,做即時反應。因為閱讀能幫助我們,用到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地方,不但能解決日常生活遭遇的問題,也增進豐富的知識,這就是閱讀帶給人類的智慧。
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只有三磅重,佔體重的百分之二,卻用掉身體百分之二十的能源,它無法時時刻刻注意所有的刺激,因此一天當中,百分之六十的行為是習慣化了的行為。所以我們在生活上要做事不拖延、物歸原處,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自然有時間發展自己想做的事了。
一個國家強盛與否,取擷於孩子幼兒少年時所讀的書量多寡,而這些書使人變化氣質,明白生命的目的,尋得人生的意義及對未來人生的理想,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http://www.lnanews.com/news/%E9%96%B1%E8%AE%80%E9%96%8B%E6%99%BA%E6%85%A7%E3%80%80%E6%B4%AA%E8%98%AD%E5%88%86%E4%BA%AB%E9%96%B1%E8%AE%80%E7%9A%84%E5%8A%9B%E9%87%8F.html

愛的叮嚀106-2-9

親愛的孩子:
星期三的水里商工職涯參訪,大家都體驗了所選組別的相關課程,相信或多或少都有收穫,而這一次的參訪,大家都能符合學校要求的規矩、展現該有的禮節,這是妳()們的好表現,希望大家可以持續,甚至越來越好。
再來,我們看這一篇文章,第一等功夫(陳文卿,http://www.minlun.org.tw/3pt/3pt-2-6/28.htm
「有沒有想過一輩子我們說了多少話?根據統計學家估計,一個正常人一天所講的話,大約要用二十張B5的紙來記錄,以這樣的說話量來累計,一個月可以寫成六本一百頁的書,一年下來就有七十二本,如果壽命以七十歲來算,總共就講了五千零四十本一百頁厚的書了。」
學生聽完這樣的數據,不約而同的發出驚呼:「哇!這麼多的書足夠開一家小型圖書館了。」
「是呀!」我說。
「可是,這家圖書館有多少本有價值的好書呢?」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只見每個孩子都皺著眉頭,很認真的思考它的答案。
我們每天所說的話大致上可分成三類:
一、是好話:諸如軟慰語、智慧語,能提振人心,授業解惑等等。
二、應酬話:「今天天氣真好」、「早安,吃飽了沒?」等禮貌上的招呼或工作上的對談,沒什麼好不好的分別。
三、是惡語:聊人隱私、傳些八卦,抱怨這個、批評那個,通常都是拿別人當話題。
哪些話出自我們嘴巴的頻率最高呢?許多人終日言不及義,製造一大堆語言垃圾而不自知,甚至引起糾紛、壞人名聲也不以為意,輕則招怨惹禍,重則損福傷德,不可不慎!其實就身口意三業而言,身體要犯大錯不易,心念要防較難,唯有口德,常在輕忽中一犯再犯,就算有再多的福氣也經不起天天耗損,何況是福薄之人,因此我們應該從小教導孩子學會說話,在正確的時間,合宜的地點,說該說的話,「三對」連成一線,才是最高格調的嘴巴。
一、正確的時間:很多孩子只知道自己想講就講,完全不懂得尊重別人,下課說不夠,上課也說,排隊要講,連走路也不放過。一張嘴巴似乎沒有空閒的時候,東拉西扯惹人厭煩。俗諺說得好:「沉默是金」,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閉上嘴巴,其實是智慧的表現啊!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同時也是個能言善辯的演說家,所以很多人都來找他學習演講的技巧。有一個年輕人也慕名前來拜他為師,當他一看到蘇格拉底進來,便立即上前自我介紹,從他顯赫的家世到他心中的抱負,一直嘮叨個不停。蘇格拉底看他沒有休息的意思,便伸手捂住他的嘴說:「我得跟你收雙倍的學費。」
這年輕人驚訝地問:「為什麼?」
蘇格拉底對他說:「因為我必須教你兩樣功課,首先要教你如何勒住舌頭,再教你如何開口說話。」
二、合宜的地點:熱鬧的場合,可能因一句戲言而跌落谷底;喜慶的氣氛,也常常因不當的話而瞬間結凍,開口的人往往成了不受歡迎的人物,我們都該引以為戒才是。相反的,更要如及時雨般,在需要的地方加幾句如珠妙語,掌握狀況往好的境界發展,這正是語言藝術的最高竿呀!有一位鋼琴家應邀到美國某一城市演出,當他一出場時發現觀眾稀稀落落,不到全場座位的五成。他當然很失望,但是他走到舞臺的前端,對觀眾說:「貴市的人一定都很有錢,我看到你們都買了兩三個座位的票。」整場的人聽了哈哈大笑,那是個充滿音樂和笑聲的夜晚,隔天在媒體上也出現了極高的評價。想想看,一句貼心鼓舞的話是多麼神奇啊!就像天使手中的仙女棒。
三、說該說的話:身體的傷痕易治,心中的怨恨難解,有很多人都難以釋懷曾被語言上的傷害,諸如被排擠、被冤枉,身材的嘲弄、謠言的中傷,那是一輩子難以平復的疤痕,總會隱隱作痛。因此我們要將心比心,謹慎說出每一句話。尤其有關別人的閒話,更應盡量避免。畢竟事不關己,許多人便棄守心防肆意批評,殊不知字字如刀、句句似劍,傳言往往失真,一下子就傷了人,所以說話前先用三個篩子過濾一下吧!
第一個篩子叫做真實,如果只是道聽塗說或人人都這麼說,那就停止開口!第二個篩子要了解是否為善意的,如果說者其心術不正,愛嚼人舌根,那就更沒有說它的必要了。第三個篩子檢查看看這件事是重要的嗎?街談巷議閒人打發時間,這樣的內容能免就免才對。如果一件事並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我們又何必為它傳播呢?說了也只會造成人我之間的困擾罷了。流言比劍更可怕,可以傷害一個人於無形,這樣做等於是把自己的快樂加諸別人的痛苦之上,於心何忍呀!說話豈可不慎?
有人說得好:「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言之有物,謹言慎行,一輩子都將受用不盡。
所以,講話之前,是不是應該要先想一想再說呢?論語裡的「三思而後行」是我們讀過的篇章,提醒各位不只是讀誦、了解而已,還要落實在生活言行之中;而且還有一則「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只在適當的時機才說話,所以人們不會討厭他所說的話)更明確告訴我們,講話、發表意見更要留意時間、分辨場合再說。因此,在課堂上,請安靜專心上課、勿干擾師長授課、勿影響他人學習;在師長宣布事情時或班級幹部、小老師提醒注意時,都請先安靜聆聽完、勿搶著發問、勿打斷,學會主任要求的聆聽技巧(安靜聽完、聽懂意思),思考之後,如果仍不懂再舉手發問,這是尊重別人的基本禮節,不論是在家或在學校都請確實努力做到,加油。
又室外課的排隊集合要再加快速度,別忘了鐘聲響完以前必須到達上課地點,所以請務必做到提早5分鐘到走廊排隊集合、迅速安靜到達上課場地。另外,中午用餐與午休的要求,都請要確實、努力做到,勿再拖拉、敷衍。
孝親尊師、福慧增長
愛你(妳)的導師

閱讀開智慧 洪蘭分享閱讀的力量【節錄】


閱讀開智慧 洪蘭分享閱讀的力量【節錄】  人間社記者陳瑞珍2017-06-20
洪蘭現任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是知名台灣腦科學家。1969年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即赴美國留學,1980年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致力腦科學研究,以及相關知識在教育的應用及推廣。近年來,有感於閱讀是教育的根本,遂致力於閱讀習慣的研究和推廣,踏遍台灣及離島近千所的中小學,都有她推廣閱讀的足跡。
洪蘭表示,擁有閱讀能力,是活在現今知識社會必備的共同貨幣,閱讀不但可以活化頭腦、重整邏輯,又可幫助腦筋思考,透過閱讀,可以改變大腦中胼胝體的厚度,並活化大面積的左腦,讓勤於閱讀的人快速汲取訊息、知識。同時閱讀可以幫助神經傳導的聯結,大量的閱讀,神經聯結相對變多,越容易舉一反三,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
在研究中發現,閱讀結合遊戲應用於教育上,可以使神經分化的更快速、緊密,有助於學習及克服困難。洪蘭指出,大腦的神經其實是不斷的在改變,只要不斷刺激,就會越來越進步,相對的,大腦沒有持續刺激就會漸漸退化,甚至被其他功能所取代,因此主動學習,努力保持閱讀的好習慣,就能保有清晰、靈活有條理的腦力。
洪蘭表示,透過大量閱讀,增加閱讀能力,除了幫助自己容易解讀事物,還可增加想像力與創造力,形成腦神經非常強韌的聯結力,讓我們觸類旁通,做即時反應。因為閱讀能幫助我們,用到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地方,不但能解決日常生活遭遇的問題,也增進豐富的知識,這就是閱讀帶給人類的智慧。
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只有三磅重,佔體重的百分之二,卻用掉身體百分之二十的能源,它無法時時刻刻注意所有的刺激,因此一天當中,百分之六十的行為是習慣化了的行為。所以我們在生活上要做事不拖延、物歸原處,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自然有時間發展自己想做的事了。
一個國家強盛與否,取擷於孩子幼兒少年時所讀的書量多寡,而這些書使人變化氣質,明白生命的目的,尋得人生的意義及對未來人生的理想,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http://www.lnanews.com/news/%E9%96%B1%E8%AE%80%E9%96%8B%E6%99%BA%E6%85%A7%E3%80%80%E6%B4%AA%E8%98%AD%E5%88%86%E4%BA%AB%E9%96%B1%E8%AE%80%E7%9A%84%E5%8A%9B%E9%87%8F.html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20180425職涯參訪

4月25日星期三的水里商工職涯參訪,大家都體驗了所選組別的相關課程,相信或多或少都有收穫,也對高職課程有進一步的了解。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改變習性是一門大學問


改變習性是一門大學問
        人間福報 2018/4/11 作者:林聰明(南華大學校長)
最近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因為作奸犯科而入獄者,往往於服刑期滿之後不久,會又再重施故技而鋃鐺入獄,這就是習性作祟,即使我們也是經常被習性所左右,只是從犯罪者身上更容易察覺,這些的習性是我們過去長期習慣於某種社會環境及自然條件下而形成的,不是短期內可以糾正過來,除非找到它的根源,且要能讓當事人受到適當教化而覺醒及改進,這段改變習性的歷程,真是一門大學問。
人在社會環境當中,不能避免與親朋好友、上司、同事、下屬等接觸,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種種情緒,有些令人歡喜而心情愉悅,有些則令人產生怨恨糾葛。而這些怨恨糾葛如沒有得到適時紓解,久而久之就會影響身心的不平衡而產生疾病。過去在德國曾經有三千多位醫生研究發現人的情緒糾葛與癌症幾乎有百分之九十的關連性。如當一個人常對別人生氣懷恨者,很容易產生肝癌……等等。
我們如何轉化習性?在不同宗教皆有不同闡述,諸如基督教的原罪說,人有帶罪的習性所以必須懺悔;在佛教經典裡,也以心靈的八識田來描述,過去種種業力形成的習性種子儲藏在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中,這些種子遇緣受到第七識(末那識)的我執帶動,展現於前六識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而形成一個人的特殊性格與作為。不管是如何認知習性,任何宗教均有幾乎共同的準則來調整習性,現在略述如下:
一、遇過懺悔
在《心靈禮物的力量》一書裡面,作者克里斯多福提到:外在所呈現的事件,包括家庭、事業、財富的困擾,幾乎來自於心靈的投射,每件事的發生絕非出於偶然,卻是內在下意識心靈的信念所形成的意相。我們的一生幾乎都被內在的負面信念所操控(此與佛法的業力、因果、無明是互通的),因此解決問題之道不在外求而是內參,碰到不如意事先以懺悔。只要誠心懺悔,可以讓情緒糾葛降低,甚至消滅。在佛教經典內有所謂之: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二、凡事感恩
在日本江本勝博士的實驗裡,他用感謝話語及漫罵話語針對來源相同的水,裝在不同水杯,講話及貼文,發現二者所呈現出的分子結構全然不同,接受到感恩的話語或貼文,呈現出規則狀的結晶形,相反的接受漫罵的語話或貼文反而是呈現出散亂的圖形。同樣的,在人際中於事情圓滿時,一定要以感恩心態表達對周遭之一切,因為沒有各項因緣之促成,是不可能成辦所有事情的,這樣的感恩意念會種下和諧的習性。
三、培養清淨心意
不只心要純靜、意念亦須淨化、不要染汙。有名的公案:「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當事人俞者是明朝人,自己本身自認行善功德樣樣有,然而卻遭到功名不濟,妻子不全,衣食不繼,責怪天理不公。每年除夕,書寫黃疏,稟告灶神,如真有神,請轉呈上帝,表明天理不公。後經灶神轉化為人,點醒俞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俞君後來痛改前非,一念一時,一言一行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終達扭轉命運。透過對心念的觀察淨化而種下無雜染的習性。
四、發願行善
星雲大師一直在推動三好運動:身做好事,戒殺、戒盜、戒淫;口說好話,戒妄語、戒兩舌、戒綺語、戒惡口;意存好心,戒貪、戒瞋、戒痴。培養對宇宙萬物的慈悲心與恭敬心。做任何事包括起心動念者不能愧對自己良心。發願行善可以改善命運,過去《了凡四訓》公案即是一例,但行善切忌表功,徒好虛名,只要存好心念,行善濟人,必能改變周遭氣氛及扭轉命運。從類似這裡的三好四訓,我們可種下善業的習性種子。
任何人受到任何外境影響,必使習性現起。為改變習性情緒,要遇過懺悔,凡事感恩,培養清淨心意,再加上發願行善,必能達平和大愛,健康快樂,意境之幸福。(文章來源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04480)

愛的叮嚀106-2-8


親愛的孩子:
跟妳()們分享這一段文字——原來很簡單(網路文章,http://yes.nctu.edu.tw/WWW/Exchange/Wise/%E5%8E%9F%E4%BE%86%E5%BE%88%E7%B0%A1%E5%96%AE.htm
有一個人去應徵工作,隨手將走廊上的紙屑撿起來,放進了垃圾桶,被路過的口試官看到了,因此他得到了這份工作。原來獲得賞識很簡單,養成好習慣就可以了。
有個小弟在腳踏車店當學徒,有人送來一部故障的腳踏車,小弟除了將車修好,還把車子整理的漂亮如新,其他學徒笑他多此一舉,後來雇主將腳踏車領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角到那位雇主的公司上班。原來出人頭地很簡單,吃點虧就可以了。
有個小孩對母親說:「媽媽你今天好漂亮。」母親回答:「為什麼。」小孩說:「因為媽媽今天都沒有生氣。」原來要擁有漂亮很簡單,只要不生氣就可以了。
有個牧場主人,叫他孩子每天在牧場上辛勤的工作,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要讓孩子如此辛苦,農作物一樣會長得很好的。」牧場主人回答說:「我不是在培養農作物,我是在培養我的孩子。」原來培養孩子很簡單,讓他吃點苦頭就可以了。
有一個網球教練對學生說:「如果一個網球掉進草堆裏,應該如何找?」有人答:「從草堆中心線開始找。」有人答:「從草堆的最凹處開始找。」有人答:「從草最長的地方開始找。」教練宣布正確答案:「按部就班的從草地的一頭,搜尋到草地的另一頭。」原來尋找成功的方法很簡單,從一數到十不要跳過就可以了。
有一家商店經常燈火通明,有人問:「你們店裡到底是用什麼牌子的燈管?那麼耐用。」店家回答說:「我們的燈管也常常壞,祇是我們壞了就換而已。」原來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常常更換就可以了。
住在田邊的青蛙對住在路邊的青蛙說:「你這裡太危險,搬來跟我住吧!」路邊的青蛙說:「我已經習慣了,懶得搬了。」幾天後,田邊的青蛙去探望路邊的青蛙,卻發現他已被車子壓死,暴屍在馬路上。原來掌握命運的方法很簡單,遠離懶惰就可以了。
有一隻小雞破殼而出的時候,剛好有隻烏龜經過,從此以後小雞就背著蛋殼過一生。原來脫離沉重的負荷很簡單,放棄固執成見就可以了。
有幾個小孩很想當天使,上帝給他們一人一個燭臺,叫他們要保持光亮,結果一天兩天過去了,上帝都沒來,所有小孩已不在擦拭那燭臺,有一天上帝突然造訪,每個人的燭臺都蒙上厚厚的灰塵,只有一個小孩大家都叫他笨小孩,因為上帝沒來,他也每天都擦拭,結果這個笨小孩成了天使。原來當天使很簡單,只要實實在在去做就可以了。
有隻小豬,向神請求做祂的門徒,神欣然答應,剛好有一頭小牛由泥沼裡爬出來,渾身都是泥濘,神對小豬說:「去幫他洗洗身子吧!」小豬訝異的答道:「我是神的門徒,怎麼能去侍候那髒兮兮的小牛呢!」神說:「你不去侍候別人,別人怎會知道,你是我的門徒呢!」原來要變成神很簡單,只要真心付出就可以了。
有一支掏金隊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樂的走著,別人問:「你為何如此愜意?」他笑著:「因為我帶的東西最少。」原來快樂很簡單,擁有少一點就可以了。
人生的光彩在哪裡?
早上醒來,光彩在臉上,充滿笑容的迎接未來。
到了中午,光彩在腰上,挺直腰桿的活在當下。
到了晚上,光彩在腳上,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
原來人生也很簡單,只要能懂得「珍惜、知足、感恩」你就擁有了生命的光彩。
所以,一切真的都沒有那麼的難,只要願意學習、願意去做、腳踏實地地去執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也就一定會有收穫。
然後,再看一看這一篇——所有偷過的懶,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http://toments.com/58237/
小學的時候練書法,週末要背著墨水瓶去老師家,瓶子沒擰緊,墨水把包裡的文具都染髒了。於是我生悶氣,覺得書法太討厭,難學又惹禍,學了幾天再不願意去。
後來念高中,語文作文總拿不到理想的分數,硬著頭皮問老師原因,他說「文筆不錯,可惜字醜了些。」學校組織作文比賽的時候,老師甚至主動建議我,「寫完找個字好看的同學幫你抄一遍,否則得獎的可能性很小。」
大二的時候考駕照,帶我的教練脾氣很不好,我被罵哭兩次,羞辱智商N次。我跟自己賭氣,說過陣子再學,後來乾脆就沒再去駕訓班,如今即將畢業的我,依然沒有駕照。等到過年回家,我所在的小城市的計程車,春節是不按錶計費的,50塊錢的路程,能漫天要價地說150,不坐拉倒。家人在忙,家中有閒置的車,可是我不會開啊,我只能去攔計程車,送上門給他們宰客。
還有半途而廢的游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美術,「明天再背吧」的單字……它們都在後來某個猝不及防的瞬間,跳出來為難我。「因果報應」真的是恆久存在的真理,所有偷過的懶,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
新家裝修的時候,有一部分家具是手工現做的。木工師傅在我家工作的時候,大門敞開著通風,一位來自鄰居家的親戚老伯,特意進來旁觀。
老伯說,自己現在還在遺憾,當年沒有好好學做木匠。原來,他年輕的時候跟著老師傅一起學過木匠,但覺得太精細太麻煩,還被割傷過手,就不願意學了。接下來,老伯想做一些輕鬆簡單的活兒,於是就跟著親戚一起去沿海打工。
可是老伯並沒有一技之長。他去過搬磚的工地,去過生產線的工廠,最後忙忙碌碌十幾年,依然沒在大城市安下家,只好回家鄉做點小買賣。
曾經跟自己一起學木匠的伙伴,如今一個個成了當地令人尊敬的手藝人,甚至開起了自己的家具製造廠。而他,只能站在陌生人的門邊,欣賞別人「展示」著他曾放棄的技術。
記得蔡康永寫過: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20來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314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事物,錯過新風景。
我現在深深覺得這是個「真理」。減肥的時候偷懶,夏天滿大街瘦長腿的時候,你只能對著自己的肥肉生悶氣。上學的時候偷懶,同學們一個個念名校、入知名企業的時候,你又只能在深更半夜裡抱怨懷才不遇。
所有偷過的懶,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我不知道怎樣去勸服一個懶人改過自新,我只知道:打臉會疼,臉腫了會醜。
其實許多事情都是自己偷懶所得到的報應,所以不要去怪別人,怪自己不努力吧!怪完以後就振作吧!
看完這一篇文章之後,你()們有什麼想法呢?任何事都不願意付出、不肯努力,當有需要有機會時,便只能痛失良機或是懊惱,這可不就是可惜、後悔所能補救或是挽回的。
這個星期有些同學的學習狀況不是很好,不只上課沒有做到專心上課、認真學習,出現懶散、坐姿不雅、趴著、支頤、蹺腳、精神不濟、不抄筆記、甚至講話等違反課堂要求的行為;小考或週考也有同學隨便敷衍、甚至放棄的狀況;功課與日誌每天仍有同學不繳交,這些都是急需要改進的,請努力改善,做好自己身為學生的本分。
孝親尊師、福慧增長
愛你(妳)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