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習性是一門大學問
人間福報 2018/4/11 作者:林聰明(南華大學校長)
最近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因為作奸犯科而入獄者,往往於服刑期滿之後不久,會又再重施故技而鋃鐺入獄,這就是習性作祟,即使我們也是經常被習性所左右,只是從犯罪者身上更容易察覺,這些的習性是我們過去長期習慣於某種社會環境及自然條件下而形成的,不是短期內可以糾正過來,除非找到它的根源,且要能讓當事人受到適當教化而覺醒及改進,這段改變習性的歷程,真是一門大學問。
人在社會環境當中,不能避免與親朋好友、上司、同事、下屬等接觸,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種種情緒,有些令人歡喜而心情愉悅,有些則令人產生怨恨糾葛。而這些怨恨糾葛如沒有得到適時紓解,久而久之就會影響身心的不平衡而產生疾病。過去在德國曾經有三千多位醫生研究發現人的情緒糾葛與癌症幾乎有百分之九十的關連性。如當一個人常對別人生氣懷恨者,很容易產生肝癌……等等。
我們如何轉化習性?在不同宗教皆有不同闡述,諸如基督教的原罪說,人有帶罪的習性所以必須懺悔;在佛教經典裡,也以心靈的八識田來描述,過去種種業力形成的習性種子儲藏在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中,這些種子遇緣受到第七識(末那識)的我執帶動,展現於前六識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而形成一個人的特殊性格與作為。不管是如何認知習性,任何宗教均有幾乎共同的準則來調整習性,現在略述如下:
一、遇過懺悔
在《心靈禮物的力量》一書裡面,作者克里斯多福提到:外在所呈現的事件,包括家庭、事業、財富的困擾,幾乎來自於心靈的投射,每件事的發生絕非出於偶然,卻是內在下意識心靈的信念所形成的意相。我們的一生幾乎都被內在的負面信念所操控(此與佛法的業力、因果、無明是互通的),因此解決問題之道不在外求而是內參,碰到不如意事先以懺悔。只要誠心懺悔,可以讓情緒糾葛降低,甚至消滅。在佛教經典內有所謂之: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二、凡事感恩
在日本江本勝博士的實驗裡,他用感謝話語及漫罵話語針對來源相同的水,裝在不同水杯,講話及貼文,發現二者所呈現出的分子結構全然不同,接受到感恩的話語或貼文,呈現出規則狀的結晶形,相反的接受漫罵的語話或貼文反而是呈現出散亂的圖形。同樣的,在人際中於事情圓滿時,一定要以感恩心態表達對周遭之一切,因為沒有各項因緣之促成,是不可能成辦所有事情的,這樣的感恩意念會種下和諧的習性。
三、培養清淨心意
不只心要純靜、意念亦須淨化、不要染汙。有名的公案:「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當事人俞者是明朝人,自己本身自認行善功德樣樣有,然而卻遭到功名不濟,妻子不全,衣食不繼,責怪天理不公。每年除夕,書寫黃疏,稟告灶神,如真有神,請轉呈上帝,表明天理不公。後經灶神轉化為人,點醒俞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俞君後來痛改前非,一念一時,一言一行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終達扭轉命運。透過對心念的觀察淨化而種下無雜染的習性。
四、發願行善
星雲大師一直在推動三好運動:身做好事,戒殺、戒盜、戒淫;口說好話,戒妄語、戒兩舌、戒綺語、戒惡口;意存好心,戒貪、戒瞋、戒痴。培養對宇宙萬物的慈悲心與恭敬心。做任何事包括起心動念者不能愧對自己良心。發願行善可以改善命運,過去《了凡四訓》公案即是一例,但行善切忌表功,徒好虛名,只要存好心念,行善濟人,必能改變周遭氣氛及扭轉命運。從類似這裡的三好四訓,我們可種下善業的習性種子。
任何人受到任何外境影響,必使習性現起。為改變習性情緒,要遇過懺悔,凡事感恩,培養清淨心意,再加上發願行善,必能達平和大愛,健康快樂,意境之幸福。(文章來源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044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