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心鏡書磨:章學誠經驗──方法多樣化 ●養光


心鏡書磨:章學誠經驗──方法多樣化 ●養光【明倫月刊專欄】

鼓勵人們日課經典,最常遇到的疑惑是:「天天讀誦固定的經典,不會日久生厭嗎?」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終年常熱常寒,很少有生物可以存活下去,必得四季變化,寒暑更迭,才會活得滋潤有味。經典讀誦也不例外,一部經既要熟誦不忘,又要可長可久,既不能為求新鮮而屢換經本,又得舊書不厭百回讀,這是一大考驗。人情一向喜新厭舊,要怎樣進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愈讀愈有趣的情境呢?清代歷史學家章學誠先生的經驗,可供參考。
「昨年過鎮江訪劉端臨教諭,自言頗用力于制數,而未能有得,吾勸之以易意以求。夫用功不同,同期于道。學以致道,猶荷擔以趨遠程也,數休其力而屢易其肩,然後力有餘而程可致也。攻習之餘,必靜思以求其天倪,數休其力之謂也。求于制數,更端而究于文辭,反覆而窮于義理,循環不已,終期有得,屢易其肩之謂也。」(見章學誠文史通義外篇)
這是一篇章學誠先生給他兒子的家書。意思是說,去年路過鎮江,拜訪擔任教諭職務的劉端臨先生,端臨先生說:「我很注重考據之學,卻獲益不大,不知問題出在那裡?」我勸他在考據之餘,不妨直接思惟經典義理,或是玩味辭章文藻,三者循環變換,最終就會有所得。只要稍微改變方法,一樣可以達到「明道」的目的。就像肩膀上挑著一副重擔去趕遠路,途中必得休息好幾次,左肩右肩輪流替換,才有充裕的力量挑到目的地。
經典讀誦,在規定的讀誦遍數中,有時也要讓學生留心經典的美好文辭,或者反覆推敲經典的深義,如此讀誦、欣賞、玩味相互循環,希望學生終有所得,這就像挑擔走遠路,中途換換肩膀。
下功夫讀誦經典,方式可以多變化。時而齊誦,時而分誦,時而輪誦;或者轉換情境,在樹蔭底下、月影之中、山顛水邊,讀的是同一部經典,味道卻大異其趣。平時在家中讀誦大學,日復一日,不覺得有何特別。有一天夜宿曲阜孔廟旁的闕里賓舍,清晨起來讀誦大學,意味格外深長,何以如此?因為腳下正是「大學之道」的故鄉,大學中的聖賢、花鳥、人物全是出自這裡,讀來何等親切!
讀誦方向要堅持不變,但是方法可以善巧方便,只要讀得有樂趣,自然生起無限喜悅。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22book/05.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