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國際觀」是什麼,可以當飯吃嗎?──可以


「國際觀」是什麼,可以當飯吃嗎?──可以      
2016/08/04盧冠安/台灣青年的世界之窗
「台灣人缺乏國際觀?」是這幾年常提到的議題,甚至換日線【換日線(英文:Crossing),創立於2015年,是台灣新興網路媒體平台、實體紙本季刊雜誌,為天下雜誌子頻道。不同於一般網路媒體,其非以記者為主體,而由散居全球各地的華人青年書寫,以國際觀點、全球政經局勢為主要關注議題。】成立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幫助台灣新世代培養國際觀。但是國際觀到底是什麼?對我們有什麼重要性?如何培養?筆者將在一系列文章中分享我的個人觀點。
今天我們先來談談什麼是「國際觀」:
若以大學的課程來說,個人認為和「國際觀」最類似的一門課是「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簡單來說是政治學中研究國際關係的一種學問,而且和地理學高度相關。
當然,地緣政治學不僅牽涉到地理和政治,包括歷史、外交、經濟、甚至軍事都是重要的構成部分──例如二戰時德國陸軍雖然已名聞世界,但德國海軍卻始終相對薄弱,只能以潛艇偷襲戰為主,原因在於德國只有北邊靠海,而且這一小段還被丹麥國土分隔成東西兩半部(雖然這兩段有基爾運河連接,但大型戰艦仍無法通過此處),所以國防投資在海軍不划算。從地緣政治學解讀,二戰爆發時德國海軍相對薄弱,背後其實是地理條件和當時的外交狀況、影響了政治與軍事決策。
那麼,對於國際觀有比較明確的定義嗎?我個人的定義如下:國際觀就是對於國際間的事務、和它們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與複雜性的了解。
更簡單來說,就是「世界是平的」。因為全球化的影響,如今不僅國際事務,甚至各國的國內事務都嚴重受到國際趨勢的影響。例如國內失業率會受到全球經濟局勢和國際產業及資本移動的影響,國內的通貨膨脹會受到全球經濟(例如美國的貨幣政策)、中東戰亂及某原物料產國的天災和政治因素的影響,都是明顯的例子。
了解國際觀是什麼之後,我們可能會更進一步問:為什麼要培養國際觀?或者更白話些,國際觀可以當飯吃嗎?
在以前國際交流較不密切的時代,只要努力工作加上適當儲蓄,不用理會國際發生什麼事也可以過著不錯的生活。但是現在國際交流日趨密切,各國之間事務互相影響,不論國家,連社會、企業和個人都深深受到國際事務的影響,因此國際觀在很多地方都有用處,而且這用處可以非常實際。
例如我曾有一位讀者是銀行業員工,他告訴我自己過去其實並不太注意東南亞的發展。但因為讀了我的書中有關東南亞的章節,且看到他們銀行越來越多台商貸款往東南亞設廠,因此三年前下定決心開始學習越南文,之後並順利申請到越南分行工作,如今伴隨東協市場的快速發展,他個人不僅薪水多一倍,還娶了越南的大學教授,可以算是愛情事業兩得意。
又例如國際油價上漲而影響到國內油價,此時若沒有國際觀,往往淪為只會譴責政府,殊不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有很多可以從油價上漲獲利,或者可以避險、對抗通膨的投資工具。
因此不論個人就業、創業投資,甚至氣候變遷、食品安全、個人健康、國內政治都深深受到世界各國的影響,例如極端氣候引起的高溫、酷寒、颱風和暴雨每年造成台灣許多人傷亡,而中國飄過來的沙塵暴和 pm2.5 懸浮微粒也對國人健康有嚴重影響。我們對於「國際觀」這常見但陌生的名詞,實在不該再繼續忽視,而應該積極培養,畢竟身在台灣的我們,若要做為地球村的一份子、甚至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們的知識和觀念體系,就不應該把國際觀排除在外。(文章出處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494&nid=678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