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幽夢影補充


※幽夢影內容簡介
  《幽夢影》是一本格言形式的小品,全書沒有分卷分類,所記都是清新可愛的隨筆,有類格言諺語一般,一條一條獨立的陳列在書中。雖然這種隨筆性質的作品,並不一定要有確切的主題,但是,透過那些吉光片羽,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一個傳統中國文人的性靈生活、處世哲學;同時,也可以感覺得出他對大自然的愛悅與神往之情。就內容來說,林語堂先生曾將書中論及人生,以及享受大自然的部分,歸納為「論何者為宜」、「論花與美人」、「論山水」、「論春秋」、「論聲」、「論雨」、「論風月」、「論閒與友」、「論書與讀書」、「論一般生活」十類。大致來說,這十類也確實可以涵蓋《幽夢影》一書的主要內容。(節錄自陳幸蕙等選注《閒情逸趣明清小品》)

※幽夢影的內容特色
1.生活品味
  在《幽夢影》中,隨處可見山水雲雨、風花雪月、鳥獸蟲魚、香草美人、琴棋書畫、園林建築、讀書寫作、談禪交遊等內容,這些篇章都表現出張潮個人的嗜好及生活態度,如:
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風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生此耳。若惡少斥辱,悍妻詬誶(ㄙㄨㄟˋ),真不若耳聾也。
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畫上者,妙在筆墨淋漓;夢中者,妙在景象變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以愛花之心愛美人,則領略自饒別趣;以愛美人之心愛花,則護惜倍有深情。
美人之勝於花者,解語也;花之勝於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ㄕㄜˇ)生香而取解語者也。
昔人欲以十年讀書,十年遊山,十年檢藏。予謂檢藏盡可不必十年,只二三載(ㄗㄞˇ)足矣。若讀書與遊山,雖或相倍蓰(ㄒㄧˇ),恐亦不足以償所願也。
  除表現出張潮學問的淵博,更展現出他愛好之廣及體悟之多,亦可稱其為「生活藝術家」。
2.人生體悟
  張潮認為作家須深入生活,實際體會人情世事,並對人生、社會、宇宙萬物有深刻的觀察,才能寫出真性情的好文章,所以他特別重視創作者的親身體驗與生活閱歷。《幽夢影》中也不乏這類對生命有所體悟的篇章,如:
人非聖賢,安能無所不知?止知其一,唯恐不止其一,復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止知其一,惡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傲骨不可無,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於鄙夫,有傲心不得為君子。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篇幅雖短,但言淺意深,做人處事之道理,應對進退之原則,及隨著年齡而與日俱增的人生智慧,均在文詞之中自然顯現。
3.讀書雜感
  士人多以讀書為一生志業,故無時不讀書、無處不讀書,張潮也不例外。對於讀書,張潮有很多個人想法與態度,認為讀書貴在讀與實用;也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書可讀,也各自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更將範圍擴大,不僅讀有字之書,更有無字無形之書,等待我們去翻閱、去體會,如:
經傳宜獨坐讀,史鑑宜與友共讀。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先讀經,後讀史,則論事不謬於聖賢;既讀史,復讀經,則觀書不徒為章句。
  從以上四則可見,張潮終其一生在書本的天地中自在優游,且有深切的體悟與獨到之見解。

※幽夢影選類文欣賞
1.容齋隨筆
  歷代以「隨筆」為書名者,以南宋洪邁花費四十餘年而成的《容齋隨筆》最著名,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他在卷首開宗明義寫道:「余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因其先後,無復全次,故目之曰隨筆。」本書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來的歷史典故、政治事件和文壇佳話,資料豐富、內容博大,包括經史、文學、藝術、天文、醫藥等,論點精闢,被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南宋說部當以此為首。」以下舉李白撈月而死的傳說: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當塗 采石,因醉泛舟於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臺。予按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陽冰試弦歌於當塗,公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為序。」又李華作〈太白墓誌〉,亦云:「賦〈臨終歌〉而卒。」乃知俗傳良不足信,蓋與謂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語譯】世間多傳言李白在安徽 當塗 采石因為喝醉酒,在長江上泛舟,低頭看見月亮的倒影,想要俯身撈月,因而淹死,所以在采石當地有捉月臺。我考證李陽冰所寫的《草堂集.序》道:「李陽冰曾任當塗縣縣令,當時李白病重,詩文稿約有萬卷,曾親自整理收集,但是尚未修訂,於是在病榻上交付給李陽冰,李陽冰便作此序文。」又李華所作〈太白墓誌〉也寫道:「李白寫下〈臨終歌〉後就過世了。」我才知道社會上的傳言實在不值得相信,大概和傳說中杜甫喝了白酒、吃了牛肉,過飽脹死是一樣的,皆屬無稽之談。

2.菜根譚
  明代中期以後,內憂外患頻仍,有識之士憂心國家社會大事之餘,亦將心得感想以文字記錄下來,如隱居山林的洪自誠便將自己的所見所感,以格言形式撰寫成《菜根譚》一書,共三百六十則。
  書名義為「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洪自誠以此為人生處世經驗總結,內容多為人處事之道理,敦品勵學之格言,融儒、釋、道思想,是一本充滿人生智慧的小品。其思想內涵在近代亦受重視,以下列舉幾則為例: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ㄩㄣˋ)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語譯】君子的心思,要像青天白日般光明磊落,毫無不敢給人知道的念頭;君子的才華,應該如珠玉蘊藏著光芒,不可輕易炫耀,使人易知。
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之趣?
【語譯】人們只知道閱讀有文字的書,卻不知道閱讀沒有文字的書;只知道彈有弦的琴,卻不知道彈無弦的琴。只會使用有形,卻不懂得領會無形,這樣的人怎麼能得到琴、書的樂趣呢?
石火光中爭長競短,幾何光陰?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
【語譯】在短如電光石火般的短暫人生中爭長競短,能有多少光陰可用?
在小如蝸牛角般的狹小空間爭雌雄,能有多大世界可爭?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語譯】盡心盡力做事是一種美德,但若是太過操勞,就違反本性而使心情無法開朗愉快;恬淡寡欲是一種高尚的節操,但若對事物過分冷漠,對社會大眾就沒有貢獻。
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諛者來。
【語譯】用人不應該嚴苛,如果嚴苛的話,即使是想為你效力的人也會設法求去;交友不應該輕率,如果輕率的話,善於逢迎獻媚的人就會設法接近。
學者要收拾精神,併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於事功名譽,必無實詣(一ˋ);讀書而寄興於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語譯】讀書人一定要集中精神,專心致志。如果要修養品德卻一心想著功名利祿,必定不會有真正的造詣;如果在讀書時把興致放在吟詠詩文、附庸風雅上,一定無法深入體會。
心地乾淨,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齎(ㄐㄧ)盜糧矣。
【語譯】思想純正的人,才可以讀聖賢之書,學古人之道。如果不這樣的話,見到書上的一件好事,就偷偷拿來替自己的私欲服務;聽聞古人說過一句好話,就借來掩飾自己的過失。這就等於是把兵器借給敵寇、將糧食送給盜賊了。
讀書不見聖賢,為鉛槧(ㄑㄧㄢˋ)傭;居官不愛子民,為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思種德,為眼前花。
【語譯】如果讀書不能理解聖賢的思想,那只能算是一個抄書工匠;如果當官不愛護百姓,那只能算是一個衣冠強盜。講授學問卻不重視實踐,學問就變成了空談;創立事業而不思廣修功德,這樣的事業只是曇花一現。
善讀書者,要讀到手舞足蹈處,方不落筌(ㄑㄩㄢˊ)蹄;善觀物者,要觀到心融神洽時,方不泥(ㄋㄧˋ)跡象。
【語譯】善於讀書的人,要讀到手舞足蹈的境界,才不會停留於詞章文字的表面;善於觀察事物的人,要做到精神與事物融合為一的境界,才不會拘泥於事物的表面形式。(資料來源康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