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何以解憂●貞實


何以解憂●貞實《明倫月刊》486期 1077-8月合刊
負手徘徊繞四壁,清辭長吟能寫憂。(《雪廬詩集.臺島九日登樓有懷》)
近年,有許多人士爭議古文存廢,家長為了孩子參加會考,斤斤計較背詩、讀古文,是否能提升語言能力?質疑高中國文課綱是否該廢除文言文必修。背後不乏別有用心者,為了各自目的,將似是而非的主見包裹到教育裡。結果確定二〇一九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教課綱,文言文比例,降低為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五。
孩子問:「背詩有什麼好處?現在讀了也還不懂。」趁拜訪老師時,請教老師為甚麼要讀詩、背詩?老師說,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博士,來臺參加清華大學的「人文與科技」會議,會中他建議:「為了使整個社會對人文更重視,希望國內所有小學生在畢業時,都要能背唐詩宋詞一百首。小小孩背詩一點都不困難,好的詩詞含意深遠,像他自己已經七十多歲了,對於詩詞的感受每十年都不同,廿年、卅年,甚至七十年,隨著時間沉澱了人生歷練,越能從詩中品味出不同的感受。」楊博士不是文學家,為甚麼會這樣建議?
一首詩,文字簡潔,卻能清楚陳述詩人的胸懷。詩人藉比喻起興,可以轉移風俗,不得罪人。有的詩寫景、說地理歷史、描繪風土人物、用鳥獸草木形容人物,或凸顯季節及環境變遷,成為後世研究的資源。
《論語.陽貨篇》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學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合群,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抒發不滿。在家中懂得事奉父母,在社會上知道如何服務人群、上下和協,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字。
讀詩要如何能獲得上述能力?必須先讀本文、熟背,不要用網路搜尋白話翻譯,限縮自己體悟詩人用心及詩意的機會。熟背後,始能字字致意,念誦不忘,時時涵泳。如此,遇到一個境界,或能對字句的意義有所體悟,或能發揮觀察力而省察自己,然後改過,去除煩惱,排除問題。
與楊博士齊名的李政道博士,就極為推崇詩聖杜甫〈曲江〉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生」,這就是研究物理的境界,在仔細觀察、實驗、推理後,切實行之,自得至樂,世間浮名反成牽絆了。
在大環境下,若不知如何抒發心情,不能細心觀察、處理人際關係,遇事只知埋怨,或沉浸在自己的成就,貪圖名利不知回饋社會,所獲得是短暫的快樂。雪公說:「任何學問都必須學文,如〈滕王閣序〉,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國家的事情,入情入理。」科學研發,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而詩的興觀群怨,皆是站在「善」的基礎上,依詩而行才是真樂。
如能熟誦詩文,精思文義,實行有得,既已嘗得真味,怎會輕言廢止?http://www.minlun.org.tw/old/486/7-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